不同赛道的互联网创始人有何特质?

阅读:1142 2021-07-28 23:05:09

创业难免历经风浪,公司创始人作为掌舵人,是带领公司乘风破浪的关键。

 

对于那些勇立潮头的创始人,我们不禁好奇:

 

他们是谁?来自哪里?

 

什么专业居多?理工科或是经管法?

 

创业前在哪儿工作?成熟大厂还是新秀公司?

 

不同行业创始人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?

 

……

 

为了回答上述问题,我们从新消费、企业服务、平台型公司这三个当红赛道切入,盘点145家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[1],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,希望与你分享。

 

具体分享前,补充两点:

 

  • 过往成功的案例缺乏失败的对照,因此,本文重在事实分析,而非阐释创始人特质与成功的因果关系。

 

  • 我们尽可能多方验证,但数据难以100%准确。错误可能来自公开信息的偏误、历史背景的缺失,以及幸存者偏差。但是,这不妨碍我们了解过往趋势。

 

一、新消费的“人口画像”

 

新消费公司:指生产实物消费品的公司,但与传统消费品公司相比,拥有新的产品/新的客群/新的渠道等。本次研究中,共有22家有效公司样本。

 

超过四成的“两湖人”

 

历史上的两湖地区(湖南、湖北),似乎总在拥抱新变化。譬如,早在唐宋时期,岳麓书院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播的地标之一。当下,在消费领域,两湖人也热衷于开放和尝试。

 

数据显示,新消费赛道中,44%的创始人来自于湖南、湖北地区

 

 

我们尝试从已被验证的学术研究中找到原因:

 

  • 从文化角度看,两湖地区的文化注重求新、开放与进取[2]。譬如,“江小白”的创始人大胆跳出白酒的传统桎梏,关注年轻群体的精神诉求,成功打造一款年轻人的白酒品牌。

 

  •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,湖南、湖北四通八达,不同人群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洞悉垂类需求。

 

颇具“食力”的广东

 

“食在广东”、“得闲饮茶”等词语似乎已经勾勒出广东繁荣的饮食文化,而在“吃”之外,广东也是不少新消费公司选择的创业第一站。

 

据统计,新消费赛道中,36%的创始人们偏好在广东开始创业,这与其他两个行业颇有不同。

 

 

在新消费领域,广东的独特吸引力可能来自:

 

  • 广阔的消费群体:广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,人口结构丰富、人均可支配收入高[3]

 

  • 发达的外贸环境:2020年,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22%[4]

 

  • 优秀的供应链:珠三角区域轻工制造业发达。

 

崛起的女性力量

 

研究证明,女性创始人在沟通、抗压方面的出色表现正深刻地影响着组织[5]

 

通过数据,我们也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崛起:在男性创始人依旧主导的情况下,新消费赛道中,女性正在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——她们占到了14%的比例

 

 

她们有哪些共同点?

 

  • 她们都是经管背景出身,创业前没有技术背景,但商业敏锐度高。

 

  • 她们从个人生活场景出发,解决真实的消费需求。比如,对于小皮(婴童食品品牌)的创始人而言,创业的初心之一,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便捷地吃到高品质的辅食。

 

二、“硬核”的企业服务

 

企业服务公司:以企业为客户,基于技术和行业理解,提供工具/软件/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。本次研究中,共有69家有效公司样本。

 

“别人家的孩子”

 

在三个赛道中,企业服务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“学霸出身”。

 

  • 近2/3的创始人本科毕业于211及以上的院校,非本科学历占比不到2%[6]

 

  • 同时,持续深造直到博士毕业的创始人,在企业服务赛道中占比16%。

 

 

 

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最高学历,他们都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优势,这也恰是行业特性所需。

 

经验丰富的技术派

 

不出意料地,企业服务赛道的创始人中,76%在创业前积攒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,43%在大厂工作过(市值百亿美元以上的公司),比例均高于另外两个赛道。

 

 

 

同时,超过一半的创始人为技术背景出身[7],其中有数位曾是学界明星,这与企业服务对技术的高要求直接相关。

 

 

我们不难发现,企业服务赛道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“硬核”玩家。这与行业特性相匹配,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,在技术水平、相关领域经验以及创业成本上都有着更高的门槛。

 

 三、“平台”的台下故事

 

平台型公司:指连接供需两端,把流量聚集在平台上,并基于流量制定规则、获取收入的公司。本次研究中,共有54家有效公司样本。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平台型公司的市值普遍较高,为筛选出更有代表性的样本,我们主要研究了市值30亿美元以上的平台型公司及其创始人。

 

当打之年的“70、80后”

 

对于创始人,是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还是“姜还是老的辣”?

 

整体看代际分布,70、80后是创业中坚力量,行至半途,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,也有足够的精力迎战未知的挑战。

 

当中,平台型公司的创始人中,70后、80后则更集中,合计超过80%。在个人特质之外,两次行业级风口(PC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)在他们而立之年的创业初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 

 

不倦的连续创业者

 

大卫·鲁宾斯坦(凯雷投资创始人之一)曾说:“无论是商界或政界领袖,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领导方式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那就是坚持,坚持,再坚持。”

 

我们的盘点结果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——平台型公司中,58%的创业者为连续创业者,28%的创业者曾有3次及以上的创业经历,面对“高风险、高压力”的创业,愿意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尝试。

 

 

当然,平台型公司可以连续创业,一定程度上也和其速赢的商业模式有关。

 

比如,连续创业者的论断似乎并不适合企业服务。企业服务公司的创业成本更高、验证链条更长,创始人需要借助深厚的经验积累,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、更耐心地深挖护城河。

 

四、共同发现:学什么、在哪干、和谁闯

 

除了把眼光聚焦在单赛道,我们也有一些基于三个赛道的共同发现。

 

学什么:工学占比遥遥领先

 

人们常说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。那么,理工科出身的创始人会更容易成功吗?

 

我们发现,不同赛道的创始人专业背景相对趋同,工学确居首位,经济管理次之;进一步到各个赛道来看,企业服务和平台型公司中,工学背景的创始人尤占多数,分别为60%、66%。

 

 

根据教育部数据,工学类毕业生占比的确最高,但仅为33%[8],显然低于上述比例。由此可见,在互联网属性显著的行业里,技术驱动是大多数情况下颠扑不破的规律。

 

在哪干:大厂玩家不少,非大厂玩家更多

 

市场不时会更青睐大厂出身的创始人,毕竟大平台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体系化的锤炼。不过,如果抛却大厂本身的光环效应,整体而言,不具备大厂工作经验的创始人占比更大。

 

 

譬如,在互联网变迁的风口上,平台型公司的创始人虽然没有大厂经历,但其创办的公司成为了“大厂”。而对于新消费赛道而言,创始人的洞察更多来自对垂类用户的关注,大厂经验的输血可能有限。

 

和谁闯:“团队作战”或“单枪匹马”

 

伴随一众明星科技公司成长的约翰·杜尔认为“考核商业计划时,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创始人的团队,因为它是经验和个性的混合,是带有化学反应的。”

 

那么,这样的化学反应在不同赛道是否有所差异呢?

 

有趣的是,在企业服务和平台型公司中,超过3/4的创始人偏好“团队作战”;而在新消费赛道里,过半的创始人更习惯“单枪匹马”

 

 

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?

 

平台型公司在速赢的角逐中,领域跨度更大、变化速度更快,如果责任始终集中于一位创始人,Ta可能难以兼顾。同时,企业服务的链条长、专业度高、创业成本高,合伙干事业也成为更可行的选择。

 

而对于新消费赛道,创业初期更多需要洞察用户需求,然后跑通单店模型、逐步扩张,其初期落地所需能力有可能集中于一人。

 

五、结语

 

创业之路,道阻且长。

 

创始人在找风借力的同时,往往也承担了风口上最大的压力。那么,他们在高压的环境下,是如何做到乘风破浪的?这会是我们一直的好奇。

 

不过,这样一群人往往也是难以被了解的,丰富、复杂、不断进化且难以触达。

相关文章
{{ v.title }}
{{ v.description||(cleanHtml(v.content)).substr(0,100)+'···' }}
你可能感兴趣
推荐阅读 更多>
推荐商标

{{ v.name }}

{{ v.cls }}类

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